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五寨,一块绿水青山的宝地 ——忻州古城五寨旅游文化招商月活动媒体访谈稿

五寨,一块绿水青山的宝地 ——忻州古城五寨旅游文化招商月活动媒体访谈稿

2020年12月03日 18:46:10 访问量:707 作者:徐茂斌

五寨,一块绿水青山的宝地

——忻州古城五寨旅游文化招商月活动媒体访谈稿

 徐茂斌

我是五寨人,因为家乡情结,自然而然对五寨就多了一些关注,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思考。我觉得,家乡五寨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好地方,其优势和特色非常显明。

这种优势和特色,我把他概括成了四个地:一是经济的绿地,二是生态的宝地,三是旅游的胜地,四是文化的高地。

我看了一下有关报道,我们这次活动的全称叫“忻州古城五寨旅游文化招商月活动”。那么,我就围绕主题,从“四个地”中抽出“两个地”,也就是把旅游和文化抽出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话题一:五寨是旅游的胜地

为什么说他是旅游的胜地呢?因为五寨旅游资源不仅非常丰厚,而且具有高大上的品质。在此,我把五寨的旅游资源概括成了五个一,即一山,一坪,一沟,一库,一川。

一山就是芦芽山。

芦芽山风景区,在五寨县城东南二十六公里处。芦芽山是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于一体的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两园三区,五顶桂冠,都是国家级的,这就是她的身段。

当年我在五寨县委通讯组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都要陪同一些文人墨客上上芦芽山。可以说是常去常新,每次去了都会有一种新的震撼。那种震撼,是一种直指生命、直指灵魂、直指天地的震撼。什么是云蒸霞蔚,什么是鬼斧神工,什么是别有洞天,什么是如入仙境,什么是天地精神,到了芦芽山顶,你绝对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顿悟。

因为陪的多是一些文人。你知道,文人自有文人的特性和修为。他们去了芦芽山,可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除了看,他们还会写一些作品出来。游记呀,散文呀,诗歌呀,什么样的体裁都有。

我记得,最有名的一篇应该是《光明日报》记者梁衡的游记,题目叫《芦芽山记》。那是一个下雨天,我们陪他上了芦芽山,之后不久就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他的这篇经典之作。写的既真切,又耐看,尤其是细节描写,直叫人拍案叫绝。文中提到一个人——向导老杨,就是当时五寨县委通讯组的老组长杨树雄同志(老杨是我的老前辈,也是资深的文化人,曾任过忻州日报副总编、地委办副主任、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后来梁衡的这篇文章被选进了中学课本。不久,通过他的文章,全国的中学生都知道了山西有个五寨,五寨有个芦芽山,芦芽山的风景那真叫一个美!你看看文人的笔有多么厉害!

一坪就是菏叶坪。

造物主很会安排,同在国家森林公园管汵山的腹部,芦芽山和荷叶坪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芦芽山是因状似芦芽而得名,而荷叶坪则是因为形似荷叶而得名。你看这两个名字起得有多么浪漫!

有些东西很是不可思议,在海拔2784米的高度上,突然伸展开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茵如毯的荷叶。而这片荷叶,就是华北最大的亚高山草甸,也是华北最大的亚高山天然牧场。

我除了没有去过荷叶坪,其它三个季节都去过。在哪里躺过卧过吃过住过,静静地欣赏过那里特别美丽的野花,特别丰茂的牧草,特别悠然自得的牛群马群,特别漂亮的蓝天白云……

有人觉得奇怪一般人去了菏叶坪肯定是看看就回,你怎么还吃过住过?我开着玩笑道:是呀,你看我像一般人吗?确实,对游客而言,那里没有任何吃住条件,而我则不同,既可以吃,也可以住。你知道,荷叶坪上有一个电视转播台,叫4844,那是我们系统的一个基层单位。所以我们上荷叶坪,那叫下基层。那个基层,我多次下过。到那里调研,到那里慰问,到那里体检生活。既是这样,自然会有人管吃管住!

当然,在那里我也经受过风,让你无法站立的风;经受过雨,让你眼都睁不开的滂沱大雨;经受过雷,在你的头顶上滚着火球突然就炸开了的雷;经受过云,与你嗖嗖嗖侧身而过的流云。甚至,我们还经历过一次海市蜃楼——

    流云过后,突然看到西边的天空上,出现了一组巍峨的宫殿,一层两层三层,我想那就是琼楼玉宇。上面仿佛还有人、车马、轿夫们抬着轿子在宫殿前穿行。

我们那次去了好多记者,都看到了这景象。报社的栗中(现忻州日报总编)还在一篇游记中作了绝对真实不掺任何虚假的记载。

一沟就是五寨沟。

不是有一句话叫南有九寨沟,北有五寨沟嘛!既然能和名满天下的九寨沟相提并论,那也就说明了五寨沟价值的不同寻常。

五寨沟一溪中流,伴有各种各样美妙的撞击声音。沟的两侧以北方墨绿色的山坡为底色,嵌入了大小不等、奇形怪状的石头。人们用怪石嶙峋来形容,我觉得甚为恰当。石缝中间,或有小泉水喷涌而出,或有小瀑布飞流直下,或有花草树木生长其上。迷人的景色,在北方实不多见。

不是有一个成语叫移步换景嘛。在别的地方没有这种感觉,可是进到五寨沟就是这种感觉,就是觉得每走几步就有新的景象可看。那种画面真叫美不胜收,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让你的眼睛都感到忙不过来。

我去过张家界,也去过九寨沟,我感觉各有特色,难分高下。从某种角度来看,我甚至觉得,看我们的五寨沟会更加过瘾!

张家界有个景点叫十里画廊。如果把我们的五寨沟也叫十里画廊,那真是冤枉死人了。我们的五寨沟哪里才是十里?二十里也不止吧,总在三十里以上。

还是在忻州日报工作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和五寨籍的几位记者(有栗中、张树彬、刘纪森、杨利民,一共五人)受邀回到五寨,搞一次旅游方面的宣传。我们每人都写了一些东西,几天之后,忻州日报图文并茂,连篇累牍,整版整版地推出了我们的东西。让人很感惬意!

我记得,那次我们进到五寨沟,尽管很累,但没有坐车,全部是步行。大家情绪很高,一边欣赏着沟中美不胜收的风景,一边开始集体创作,你一句,我一句,最后,愣是把一些稀奇古怪的石头,给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情人谷,那是一个望夫石;这是一个爱情鸟,那是一个伊甸园……张树彬记者的文笔很是不错,他在游记中,直把这些故事讲述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一库就是南峰水库。

南峰水库是五寨又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南峰水库始建于大跃进时期,扩建于学大寨年代。既是军民共建的典范,也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一个恒久性的记忆。

南峰水库气势恢宏,风景秀美。既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景观,两者相互交融,相映成趣。青山环抱着绿水,大渠灌溉着农田。上游与清涟公园相挥映,下游与百姓生存相关联,其观赏性与实用性高度融合。因为与县城近在咫尺,平添了她的若干魅力。

    退休后,我经常会回五寨小住几天。每次回去,有两个地方是定要去看看的。一个是城内的县委家属院。因为在那里我分到了人生第一套公共住房———一套三排间的小正房。我感激组织在住房异常短缺的年代能够对一个仅仅是能写了一点材料的小年轻人的特殊照顾。我知道,我每次去看的是房子,怀念的却是组织。二是我要沿着清涟河走到南峰水库。看着水库坝梁那高大结实的身躯,我自然想到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和激情四射的人们。那些挑着箩筐背着石头穿梭在坝梁上的人们,那些驾着平车从山坡上飞奔而下拉土的人们,那些播放着一不怕二不怕死的高音喇叭,那些穿一领老羊皮皮袄腰上再扎一根草绳的县革委会领导……如此这般定格了的历史画面,过去让我泪目,现在让我泪目,将来我想还会让我泪目。我知道,我每次去看的是水库上的风景,怀念的却是那个逝去的岁月!

一川就是八十里丁字平川。

倒不是说这条川本身长得有多么壮丽、多么恢宏、多么特别,而是说他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的川,更是一条历史的川文化的川。

因为我们在这条川上,可以看到兑堡遗址,柳河遗址,五王城遗址,武周城遗址,三岔古堡遗址,常玉春墓地遗址,郭家河的边靖楼遗址,峰台梁遗址……等等等等。光我能数起来的就有十几处遗址。

你想想看,从新石器,到周秦,到两汉,到南北朝,到唐宋,到明清,再到现当代,历史的脚步,在这条大川里,几乎就没有停歇过、没有喘息过。这里一堆堆、那里一簇簇的遗址,他们在向我们讲述着什么?诉说着什么?

这些遗址,让我们听到了历史的回声,看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壮怀激烈。

这个仿佛被人们忽略了的话题,恰恰是她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

以上五个一,就是我印象当中的五寨旅游资源。一言以蔽之,山的雄奇,坪的广袤,沟的秀美,库的恢宏,川的厚重,像音乐上的五线谱一样,构成了五寨旅游交响乐的基本格调和基本韵律。

我想,只要我们下苦工夫打造好这五个一工程,五寨的旅游业就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怎么打造?我想,一是要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谋篇布局;二是开发与保护并重,既为了当代,更要惠及后代;三是用新的视野,协调好周边关系,(不要各自为阵,更不要互相抢占地盘,更不要为抢占地盘,打舆论战、打口水战,我们完全可以走一条协同开发、资源共享,一加一大于二路子。);四是千万百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以上几点,我想也就差不多了。

      话题二:五寨是文化的高地

首先解释一下,我这里所说的高,是相对的高,而不是绝对的高。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我所说的文化高地,是说,它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有着比较多的优势和比较多的贡献。比较多的优势,是讲客观条件。比较多的贡献,是讲主观努力。

一、五寨文化的客观优势

我觉得五寨文化的客观优势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历史文化优势,三是教育资源优势。

首先,我们来看看五寨的区位优势。

五寨的区位优势,有这样五个方面:

一是五寨处于西八县的中心位置。处于众星捧月的有利地位。

二是地势相对平坦,拥有晋西北较大的一块平

地(那就是五寨人挂在嘴边的八十里丁字平川)。

三是五寨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之一。境内河流众多,水库密集。丰沛的水源和平展展的土地一经结合,便产生了一个晋西北的米粮川,也便产生了一个晋西北的乌克兰

四是五寨是西八县的交通枢纽。前几十年,也就在我小的时候,五寨就有了铁路,铁路上就跑上了火车;五寨就了飞机场,飞机场上便有了起起落落的飞机。时至今日,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五寨的交通更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早已成为现代意义上西八县的交通枢纽。因为是交通枢纽,自然而然,就成为西八县货物的集散地和经济贸易的中心。

五是五寨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事物总是充满辨证法。五寨没有煤炭资源。当年,看着其他地方因煤而一夜暴富的时候,五寨人曾经很是羡慕了一阵子,也很是心凉了一阵子。可是几十年过去,五寨人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很是幸运。无煤,虽然让他们放慢了经济的脚步,可是因为无煤,却逼着他们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优越的生态环境终于突现了出来,人们羡慕地称他为“煤海中的一块绿洲。”当五寨人大摇大摆从首都北京捧回“国家森态示范区”的荣誉牌匾的时候,当地人自豪的目光和外地人羡慕的目光,才迅速聚拢在了一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觉得,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文化。我们不搞环境决定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好的环境对好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道理很简单,你有了好的环境,就可以吸引来好的人才;你有了好的人才,就可以创造出好的文化。反之,即便你有了好的人才,也未必能把他留住。你留不住好的人才,何谈发展好的文化?

说到底,文化上的事,只能靠有文化的人来做。

    其次,我们来看看五寨的历史文化优势。

   据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五寨就有了人类劳动、居住、生息、繁衍。目前已发现至少有四处新石器遗址。

我甚至觉得,古人与今人的生存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在逐水而居、逐地而居,都在寻找比较好的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我们看重的八十里丁字平川,想必古人也一样看重,甚至比我们看得更重!

八十丁字平川的众多遗址,虽然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在讲述着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五寨的历史文化特别厚重。

 

这一点,前面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再次,我们来看看五寨教育资源优势。

别的不说,这里只说一下五寨师范。在西八县,唯一的一所中专学校——五寨师范,就建五寨。对,五寨师范现在是升格了。升成了忻州师院五寨分院。但为了顺口,五寨人依旧称他五寨师范。

五寨师范建于1941年,他的前身是晋绥边区第二中学。开始建在保德县的康家滩,办学目的是为晋绥边区培养革命干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到了五寨县城,改名五寨师范,办学目的转变成了为晋西北培养中小学教师。

八十年来,五寨师范为晋西北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教师人才。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晋西北人才的摇篮。”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五寨师范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五寨县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至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三条,地理位置的优越,文化积淀的深厚,师范学校的影响、幅射和推波助澜,构成了五寨文化优越的发展条件。

二、五寨文化的主观贡献

    我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工作的十五年间,每年我们都要开一个规模很大的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的工作,部署下一年的工作。每年的工作会议,都要对全市宣传文化战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大张旗鼓的表彰。

其评比和表彰,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理论武装、與论引导、文化繁荣、文明创建、队伍建设。

在我的印象中,五寨,每年都是领奖最多的县分之一,不仅能领到综合奖,还能够领到很多单项奖;不仅能领到集体奖,还能够领到很多个人奖。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五寨的宣传文化工作,在全市是一路领先的。

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工作(当然我指的是大文化,不仅是文化局管得那些事)如何?我想无非就是以上讲的五个方面吧,还会有啥?再就顶多就是考量其基础设施了。这个我了解,五寨文化的基础设施也是不错的,也是应有尽有的。比如,上面要求的户户通村村有乡乡有县县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户户通广播电视、村村有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场所,乡乡有文化站,县县有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这些五寨全有,一应俱全。

这是我工作的时候,对五寨文化的总体印象。

退休以后,因为个人爱好,我接触比较多的是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文化工作的一个硬实力。需要长期的队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而不是一年两年想抓就能抓上去的。你试想,你想出作家一下子就能出了个作家?你想出作品一下子就能出了个作品?如果有人觉得文学创作可以速成,我只能说,那叫异想天开!

 

那么,五寨文学的队伍建设和队伍培养抓得怎么样呢?这一点我很清楚,五寨从十多年前,也就路向东先生当部长的时候,就开始办清涟》、搞培训、建平台、打基础了。以后的几任部长,一任接着一任干,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局面。

 

当然,除了部长抓以外,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县四大班子及其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宣传、文化、文联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各个艺术门类领头人的标杆和旗帜作用等等。

 

那么,现在五寨的文学创作怎么样?我可以欣喜地告诉大家,五寨的文学创作在全市也是排在前面的,属于绝对的第一方阵。

 

我觉得,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学水平,就看两点,一是看队伍,二是看成果。那么,这两点五寨怎么样?

 

我们先来看队伍。这些年来,五寨的文学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创作队伍从上个世纪零零碎碎的三五个人发展壮大到了几十人,又发展壮大到上百人。省以上作协会员从上世纪的一两个人增加到了今年的十三人。

 

我们再来看成果。近些年来,五寨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每年全县在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高达数百件,其中获奖作品也不在少数。尤其是近一两年,五寨人又在向新的领域进军,有的人写长篇,有的人拍电影,真是可喜可贺!

 

我想现在还是早春。但接下来就会繁花似锦

 

谈何容易!一个十余万人口的小县,你又不是人家代县,不是人家定襄,不是人家原平,要达到这样一个水准谈何容易!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

 

这仅仅是五寨的文学,前几天,我问了一下五寨文联主席宝珍其它艺术门类的情况,他说发展势头同样非常强劲。她告诉我,近些年,五寨有10人进入省摄影家协会;有5人进入省散文家协会;有1人进入省影视家协会;还有3人进入省音协。其作品有入围赵树理文学奖的,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的,不一而足。据统计,五寨各类艺术,每年能拿回的奖项(市以上),就达50件之多。

 

我想,这种文化繁荣的局面肯定是空前的,但它肯定不是绝后的。我没有必要,因为我是五寨人,就去说些水话,就去夸大其词。

 

对五寨文化发展的希望:我想五寨的文化队伍是够大的,队伍的积极性是够高的,成果也是够多的。这里,我没有太多的建议,要说希望,还是有一点,那就是希望县里的有关领导、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好、爱护好、支持好、帮助好这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文化队伍。把该花的钱花到位,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该搞的活动全都搞起来,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工作、心情舒畅地工作,卓有成效地工作。唯其如此,五寨文化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五寨到处是金山,到处是银山。愿守着金山银山的五寨人民,日子越来越好!

 

           

                                                  20201129

 

 

作者简介:

                 

徐茂斌,山西五寨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忻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忻州市文化局局长。进入《五寨县志》文化名人录并有人物传。著有《山道弯弯》、《徐万族人》、《黄河岸边的歌王》(合作)等文学作品。作品获山西文学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新闻一等奖、全国地市报新闻奖等。《黄河岸边的歌王》被收入《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2000——2014珍藏版)。书法作品被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青铜器博物馆、五台山藏经阁永久收藏。

 

编辑:赵东方
上一篇:共锅
下一篇:大雪杀猪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第二中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 五寨县第二中学校. 电话: 0350-4338829. 详细地址: 山西省五寨县政府路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